劉秀度田
田賦及戶賦(人頭稅)是古代重要的稅收來源,但歷代王朝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,往往引起連鎖反應:土地越來越集中到豪強地主手里,農民失去土地,只得依附豪強,而豪強往往大量隱匿土地、人口,導致國家應稅的土地越來越少,服徭役、兵役的人口也越來越少,從而引發嚴重的財政危機。因此,歷代王朝每隔一定時期就會丈量土地、清查人口,以增加稅源。唐代的楊炎改革、宋代的王安石改革、明代的張居正改革,都含有同樣的因素。每次改革后,土地、人口、賦稅雖都會相應增加,但因損害了豪強的利益,改革必然遭到豪強的破壞和抵制。
王朝的難題
東漢王朝創立之初,曾面臨嚴重的田畝、人口隱匿問題。兩漢之交,天下大亂,劉秀依靠豪強支持建立起東漢政權。豪強們修筑塢堡、集結宗族、招納流民,組織起強大的私人武裝!昂廊酥,連棟數百,膏田滿野,奴婢千群,徒附萬計!(《后漢書》卷四十九)為供養這些私人武裝,豪強大量兼并土地,以致東漢一朝官方統計的田畝面積還不如西漢多。
嚴重的土地兼并不但直接影響了國家賦稅,甚至威脅到了皇權。建武十五年(39年),“帝以天下墾田多不以實自占,又戶口、年紀互有增減,乃詔下州郡檢核”(《資治通鑒》卷四十三)。東漢建立僅15年,劉秀便下令清查天下田畝,可見土地兼并問題已經十分嚴重。
毫無意外,田畝清查受到了豪強的強烈抵制!按淌诽囟嗖黄骄,或優饒豪右,侵刻羸弱,百姓嗟怨,遮道號呼!(《后漢書》卷二十二)地方官員要么畏懼豪強,要么本身就是豪強,陽奉陰違,只查百姓,反倒對豪強大加優待,一時民怨沸騰。
地方的“貓膩”
這其間,還發生了一件事。各地派官吏向劉秀匯報度田情況,劉秀在陳留吏的奏報公文上,發現另附有一封書信,上寫“潁川、弘農可問,河南、南陽不可問”。劉秀問陳留吏這是怎么回事,陳留吏不肯承認,只說是在長壽街上撿到的,劉秀很生氣。這時,劉秀12歲的兒子劉莊(即后來的漢明帝)在帳子后面說:“吏受郡敕,當欲以墾田相方耳!眲⑿銌枺骸凹慈绱,何故言河南、南陽不可問?”劉莊答:“河南帝城,多近臣,南陽帝鄉,多近親,田宅逾制,不可為準!(《后漢書》卷二十二)以上對話的大意是:劉莊指出,信中的意思是官吏接受郡守下的指令,將本郡與其他郡丈量土地的情況作比較。劉秀納悶,既然要與其他郡作比較,為什么河南、南陽不可問呢?劉莊進一步解釋,那是因為河南是帝都所居,南陽更是帝王家鄉所在,這些地方不是皇親國戚,就是功臣勛貴,田地、住宅都超過規制,怎么能跟他們比較?劉秀聞言恍然大悟,命人責問陳留吏,陳留吏如實交代,情況果然與劉莊說的一樣。
原來,上報工作成效時,陳留官員耍了個心眼:先看其他地方報了多少,自己既不要太多,也不要太少。只是沒想到,一不小心鬧了個“烏龍”——陳留吏誤把上級指示也一并呈報給皇帝了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連一個12歲孩子都能看出來的事情,劉秀真的看不出來嗎?總之,得知“貓膩”的劉秀很生氣,派人考核各地度田的真偽,很快真相大白。
劉秀的決心
首先被拿來“開刀”的,是大司徒歐陽歙。此公在建武十五年(39年)初剛從汝南太守調任大司徒,十一月,“坐前為汝南太守,度田不實,贓罪千馀萬,下獄”(《資治通鑒》卷四十三)。歐陽歙世授《尚書》,八世為博士,為其求情的學生達千余人,還有人自愿代死,劉秀終不為所動。最終,歐陽歙死于獄中。
隨著考核的深入,一大批度田不實的官員被查了出來。建武十六年(40年)九月,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10余人坐度田不實,皆下獄死。諸多郡守、國相級別的官員被殺,連劉秀自己也說:“吾甚恨前殺守、相多也!”(《資治通鑒》卷四十三)此外,雖免于一死但被下獄、黜免和降級的郡守、國相也不在少數。
有了如此慘烈的前車之鑒,后任官員自然不敢再包庇豪強,豪強們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。如果推行度田的是楊炎、王安石、張居正這樣的大臣,豪強們可以攻擊、詆毀、中傷,使皇帝罷黜他們,但這次度田者是皇帝本人。于是,豪強們索性造反了。
建武十六年(40年),“郡國大姓及兵長、群盜處處并起”(《后漢書·卷一下》),攻打地方,殺害長吏,席卷青、徐、幽、冀四州。所謂“郡國大姓”,就是雄霸一方的地方豪強;至于“兵長”,同樣是稱霸一方的豪強勢力;而“群盜”,則是指下層貧民。前文所述,度田時,地方官員不查豪強查百姓,引發百姓不滿,這時在豪強的煽動下,百姓也起來反抗。劉秀下令鎮壓,叛亂很快就被平息。
歷史的回響
劉秀度田后,田畝、人口、賦稅是否增加,史無記載,因此,這次度田是否成功成了史家爭論的話題。不過,現代史學界多認為劉秀此次度田是成功的。劉秀目的有二:一是整頓賦稅;二是打擊豪強。整頓賦稅方面,雖然缺乏直接的史料記載,但從間接史料記載中可一窺端倪!逗鬂h書·五行志六》記載:“(建武)十七年二月乙未晦,日有蝕之,在胃九度。胃為廩倉。時諸郡新坐租之后,天下憂怖,以谷為言,故示象!笔穼W界認為,這條關于五行災異的記錄,恰恰反映出劉秀度田的直接后果,即“諸郡新坐租”,各個地方都開始執行新的租稅制度,豪強們不但要如實繳納賦稅、負擔徭役,還要補繳由于此前“優饒”而少繳納的租稅。
從打擊豪強方面看,平叛以后,朝廷“徙其魁帥于他郡,賦田受稟,使安生業”(《資治通鑒》卷四十三)。將豪強遷徙到其他地方,是漢代打擊豪強常用的做法,當年漢武帝就曾把大量豪強遷徙到長安茂陵。豪強們在地方深耕多年,盤根錯節,一旦背井離鄉,勢力大挫。劉秀賜給遷徙的豪強土地,使之安居樂業,“自是牛馬放牧不收,邑門不閉”(同上)。對此,班固評論道:“自建武、永平,民亦新免兵革之禍,人有樂生之慮,與高、惠之間同,而政在抑強扶弱,朝無威福之臣,邑無豪杰之俠。以口率計,斷獄少于成、哀之間什八,可謂清矣!(《漢書》卷二十三)后世史籍提及劉秀度田,亦多視作成功案例引用!稌x書·傅玄傳》載,傅玄上書晉武帝“便宜五事”,其二曰:“以二千石雖奉務農之詔,猶不勤心以盡地利。昔漢氏以墾田不實,征殺二千石以十數。臣愚以為宜申漢氏舊典,以警戒天下郡縣,皆以死刑督之!薄稌x書·慕容皝載記》載,封裕諫慕容皝曰:“雖務農之令屢發,二千石令長莫有志勤在公、銳盡地利者。故漢祖知其如此,以墾田不實,征殺二千石以十數,是以明章之際,號次升平!薄侗笔·李彪傳》載,李彪上書魏孝文帝“封事七條”,其三曰:“光武以一畝不實,罪及牧守。圣人之憂世重谷,殷勤如彼;明君之恤人勸農,相切若此!焙笫来蟪忌蠒鴷r都愛舉劉秀度田為例證,從側面印證了劉秀度田成功,值得效仿。